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0-04-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

  使命意识就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环环相扣的链条。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问题意识就是针对当前民族团结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迫性。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包括民族团结在内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局势和严重的挑战。环顾当今世界,民族的纷争和分裂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不稳乃至战乱纷争的根源。审视当今中国,也存在着显在的或潜在的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就会一盘散沙乃至分裂。必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深层次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要使全体中华儿女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中华民族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具体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具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表明,中国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强化政治意识,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化政治意识,就要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各族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自觉的法治意识。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遵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问题,教育很重要,法治也很重要。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要推进民族工作的法治化,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确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民族平等。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历史意识和发展意识

  历史意识就是从历史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的意识总是来自历史的沉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源。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广袤疆域,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最终铸造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同仇敌忾,中华民族认同感得到空前加强和升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了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和制度基础。我们要加强历史教育,盘活历史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根基、正本清源。

  发展意识就是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共同利益,共同体意识就是空中楼阁。马克思在1847年就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历史经验表明,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血肉相连的利益共同体。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也是相对贫困地区。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是历史形成的,在新时代要着力予以解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要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获得感、荣誉感。

  要在发展中做好人的工作。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推动民族工作既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问题。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通过深入人心的细致工作,以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就一定能筑得牢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能铸得牢牢的。

  要在发展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感情是培养的,长期的密切的互动交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要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享、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条件和环境,稳步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信息传播促进文化嵌入,通过市场一体化促进经济嵌入,通过人口流动促进社会嵌入,通过相互了解促进感情融入。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5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