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部: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

发布时间:2019-04-15

忠诚和信仰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实践品格,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落实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份坚守中。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工作,就是对党和人民最大的忠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每位党员在入党时,都曾宣读过这段激动人心的誓词。历经不同历史阶段,入党誓词内容几经调整,但“永不叛党”四个字却始终保留。有党史研究者认为,“永不叛党”所代表的“忠诚”,正是这段誓词的根本要义。

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在第一位的。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天下之德,莫过于忠。特别是对于广大年轻干部来说,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一旦重用会有更大风险。一个政治上靠不住、政治品德不过关的人,即便能力再强,也应“一票否决”。

有个数字令人震撼:从1921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牺牲的烈士,有名可查的就达370万人。正是这些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革命先烈,以“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信念与行动,为中国今日之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忠诚与信仰,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血液,塑造了代代相传的政治品格,也成为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对党的忠诚。邓小平同志年轻时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志“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在退休之际仍深情地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今天的年轻干部,更需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只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这样的忠诚才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稳、靠得住。

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年轻干部没了烽火硝烟的磨砺、少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如何理解忠诚,怎样保持忠诚?“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无论历史条件如何变化,忠诚和信仰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实践品格,是贯穿于时时事事的精神底色。怎样看待个人进退,如何面对各种“围猎”,大是大非前能不能“亮剑”,大风大浪中能不能“挺身”,考验的都是忠诚,都是信仰。对于党员干部,忠诚和信仰正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落实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份坚守中。

忠诚不是纸上的口号,而是心头的信念、脚下的行动。没有实践的信仰和忠诚,只能是假信仰、伪忠诚。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热衷说大话,实则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在公开场合大谈理想信念,私下里却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有的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干起工作来却拈轻怕重,不担当、不作为……一旦把忠诚、信仰仅仅当成口头上的表态,甚至将其视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就只能画上“休止符”了。毕竟,忠诚和信仰不是喊出来的,干得好不好、行得正不正,组织和群众都能看得见。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忠诚,同样需要放在事上去考验,放在石上去打磨。对于年轻干部而言,不用汲汲于晋升、级别,挖空心思“自我设计”,而是需要在干事创业的一线去摔打、去锤炼。其实,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环境差的地方,越能磨砺品质、增长才干,也越能显出一个人的忠诚与担当。接一接“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才能练出“大心脏”“宽肩膀”,收获真正的成长。可以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工作,就是对党和人民的最大忠诚。

哲人有言,有两种东西最令人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一面仰望星空,一面脚踏实地,把忠诚与信仰书写在前行的征途上、火热的实践中,年轻干部必然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摘自《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9日 09 版)